"Data is like a flashlight, It can illuminate the truth."
(数据就像手电筒,它可以揭示真相。)
上周,镜同学几乎泡在了数据的海洋里,从各种财务指标的预算优化会议,到业务数据惨不忍睹的经营分析会,再到多名数据产品经理的面试,每一场都是对认知和体力的双重考验。
其实我对上周产品工作最大的感受有两点,也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,即,数据应用思维和澄清问题模型。
老实说,这两者其实是有强关联的,因为在产品工作中应用数据思维会更容易精准定位问题原因,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。
先说第一个:数据应用思维。
其实在这些会议的间隙,镜同学也一直在思考:如何将这些枯燥的数字转化为产品成长的动力?如何把数据思维应用到产品工作,让其成为产品人的认知底座?
数据,这个看似冷冰冰的词汇,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性,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多次分享过37singles关于决策的指南:基于数据,而非凭直觉。
但在现实中,不少产品同学都缺乏数据应用思维。
比如,产品上线之后,很多同学并不会去主动跟进数据并做产品分析,实际上产品同学关注运营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,因为产品设计要做到PMF必定需要市场验证和用户反馈,而数据指标是最客观、最直观的体现。
再比如,有些产品同学虽说会主动关注数据,但整体还是偏被动和浅层的,尤其是其关注的数据维度往往简单和随意,没有深刻遵循业务验证和产品迭代的方法论,既无法有效验证产品,又缺乏对业务优化方向的支撑。
举个例子:
前段时间我们APP端更新了智能推荐功能,目的是对多款业务产品做入口转化,某初级产品同学跟进数据后得出结论:该功能上线一周就带来用户增长了30%。
这让他还挺有成就感,还认为自己有数据支撑。
可我们深入了解后才发现,原来该同学对数据极度不敏感,他甚至只是简单过滤出新功能上线前后的用户数量变化,而对用户增长的来源等指标压根就没关注。
事实上呢,我们查看来源才发现大多数增长压根就不是“智能推荐”新功能带来的,而是运营人员通过社群转化来的。
你看,数据就在那摆着,我们往往只需要深入一步就可以验证产品,可仿佛是意识的雷池,中间又隔了千山万水,不敢向前越半步。
不得不承认,现实中还有不少产品同学都只是在翻译需求,他们既缺乏对业务场景的调研深度,又在潜意识里对数据不敏感,更缺乏对数据应用的分析力度。
前天镜同学在星球里分享了一张“产品管理周期图”,较为系统地体现了产品经理的闭环工作方法,也是初级产品同学的进化路径,其中就体现了数据分析对于产品需求的验证和市场决策的闭环价值。
图-↑ 来源于Medium,作者 Ryan Lysne
其实,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一点,也就是关于产品问题的定位模型,即,如何有效的澄清问题、定位原因,这个思考主要是来源于我上周对数据产品经理的面试。
大家都知道,企业的发展实际是由问题驱动的,从这个角度来说,有效解决产品问题是个体和公司最关键的引擎因子,也是最大的成长公约数。
事实上,分析产品问题离不开数据应用思维,更离不开产品问题的解决模型,就以我上周的面试为例:
首先,仅从该应聘者的简历描述上来看,我感觉该同学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应该很不错,其在项目成果的描述上也写着带来明显的数据增长。
面试交谈中提到他们公司的产品是社区应用,主要为垂直类的C端用户提供内容社区服务,在他对产品进行一系列优化升级后,他们的数据指标得到了全面提升。
于是,我便问了一个问题:假设知乎的活跃用户数据下降了20%,你会怎么解决该问题?
他的回答倒是干脆利落,几乎没有思考便脱口而出:我会增加流量入口的转化设计。
老实说,这个回答没有经过深度思考,当然,多说一句,这也是面试中常见的错误表现,因为缺乏系统性、结构性的回答很容易被贴上“专业性不足”的标签。
图 -↑ 产品大峡谷《择业丨简历丨面试 · 一站式解决方案》
日常工作中,有些同学总是习惯“直面问题”,凭直觉随机给出答案,但却始终没有系统模型,这种拼概率的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,正确答案的找出强依赖对问题的定位分析。
那么,面对产品问题,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澄清和定位分析呢?
去年我收藏过一篇产品文章,那是Netflix的数据科学家的产品面试复盘,它和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很接近,我特意把它从布满灰尘的notion中翻出,加上镜同学的思考,分享给大家一个敏捷版(低配版)的产品问题定位模型,供大家参考。
简单来说,就是分六步来澄清问题,我们以上述面试问题为例来解释下:
①定义产品(Define Product)
澄清问题的第一步是定义产品,如,这个产品是干什么的?业务场景是什么?目标客户是谁?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?
首先,我们应和面试官确认知乎的产品定位,谈下自己对知乎产品的认知,也防止理解偏差,这是着手进行全面问题分析的第一步。
回答参考:
如,根据我的理解,知乎是一个高质量的问答平台和知识分享社区,他的用户群体包括行业专家、学者、专业人士以及普通公众,内容覆盖广泛的话题,如科学、技术、文化、商业、教育、健康等,旨在为用户提供问题解决平台,我这样理解对吗?
②透视指标(Metrics)
第二步是对产品指标进行反问和确认,即,围绕产品问题和一系列指标进行根本原因分析(RCA),通过追问来澄清问题,验证原因。
接着,我们应对面试官提到的知乎数据指标进行透视分析,论证指标描述的正确,确认双方对定义没有偏差。
这点其实很重要,不仅仅是问题分析,日常沟通也是如此,多说一句,我周五还在知识星球里分享了一本书,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“文末扫码下载查看”,相信对你的产品提升很有帮助。
回答参考:
如,活跃用户是指日活还是月活?活跃用户的定义是什么?下降20%是指多久发生的?数据真实有效吗?使用的数据分析平台有没有bug?
③分析用户资料(User Profile)
第三步是分析用户,即,了解用户的资料信息,确认用户画像,确认是否产生特殊影响。
回答参考:
如,请问知乎这些下降的活跃用户数据分布如何?他们的基础资料是什么?他们来自特定的年龄群体、行业领域吗?
④询问持续时间(Time Duration)
第四步可以确认问题发生的时间,寻找问题可能的线索,这点对于定位问题也很关键,因为有些问题和时间关联度很大。
回答参考:
如,知乎这个活跃指标下降的问题是近期才出现的吗?还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?这是一个逐渐发生的变化吗?
⑤问题发生位置(Location)
第五步则可以对问题发生的地点进行确认,以便快速、准确的排除干扰项。
回答参考:
如,知乎活跃用户下降发生的地点是全国性的吗?还是说只是某个省区监测到数据下滑?
⑥产品形态/平台( Platform)
最后一步可以对问题发生的形态进行确认,即,该产品问题是否发生在特定的产品形态上,如,安卓/IOS/Web端等。
回答参考:
如,知乎这个指标下降是全平台活跃用户都下降了,还是只在移动端有下降?是在安卓端,还是只在IOS端?
你看,如果按照这六步来进行问题分析,更容易澄清问题、定位问题的原因。
当然,澄清问题之后还需要围绕内外部因素、用户完整体验旅程进行产品分析,那是系统的问题解决模型,今天就不展开讲了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关注社群和星球。
但不管如何,问题的分析始终是第一步,其实不仅在产品面试的场景中有用,在各类数据相关的产品问题时都可以参考该模型进行分析。
事实上,该Netflix数据科学家甚至还将其归纳为“PMTL”模型,即,Product Manager's True Love,中文也可以直译为“产品真爱模型”,:)。
图-↑ 来源于Medium,作者及参考链接:Bharati Gehani
最后,在产品经理的征途上,数据是我们的罗盘,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使命,而问题模型则是我们的航海图。
数据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被衡量和解读,从而指导我们航向正确的决策港湾。
面对数据的海洋,咱们其实需要以PMTL模型——Product Managers True Love(产品经理的真爱)——为指引,找准方法从而不断向上突破、快速成长。
希望本文对你有参考。
- 立即扫码 链接更高效的成长 -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产品大峡谷
关于下载
本站分享的产品前端、B端竞品和所有付费资源,均不是该资源的价格,本身资源是不用付费的,这是赞助知识库资源模板的收集整理、服务器维护的基础开销费用!免责声明
1、本站分享的产品前端、B端竞品和产品知识库主要来源于网络的公开信息,均为网络搜索,微信缓存,免费下载,互联网平台整理而来,产品知识库的资料文档仅限用于学习交流。如若有侵权你的知识版权的嫌疑,请及时告知我们,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删除。联系管理员:2841552294@qq.com2、上述资源和模板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权利归作者及制作公司所有。
3、上述资源和模板仅供学习参考及技术交流之用,未经源码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同意,用户不得进行商业使用。
4、上述资源和模板如需商业使用,请自行联系源码知识产权权利人进行授权,否则,我们将积极配合作品知识产权权利人 一起维权。
5、上述资源和模板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,请您立刻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做删除下架处理。